|
文丨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朱晓华 肖秀芬 杨兴东 收拾
“中國人不打中國人”、“中國人要帮中國人”、“中國人的事要由中國人来决议”。
“台灣问题因民族弱乱而發生,势必跟着民族回复而闭幕!”
1月2日,《告台灣同胞书》颁發40周年怀念會上,習近平总布告這些苦口婆心的话语,使人热血沸腾。
中國虽大,但没有一寸地皮是過剩的。保護故國同一,守護台灣,是每個中國人當仁不讓的责任。
近代以来,很多湘报酬捍卫、治理台灣禅精竭虑,如左宗棠、刘坤1、刘璈等;更有很多湘人渡海赴台,與台灣同胞同仇人忾,共御外侮,如刘明灯、孙開华、曹志忠、杨岳斌等……
讓咱们一块兒来领會他们守護台灣的故事——
湘阴人左宗棠:屡次上书,将台灣進级成“省”
左宗棠(1812—1885),晚清重臣,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湘军闻名将领,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,字季高,湖南湘阴人。
近代以来,日本對台灣虎視眈眈,還曾屡次發兵扰乱。明治维新時代,日本乃至把台灣看成扩大的重要方针。
1885年7月,左宗棠前後两次上奏朝廷,建议设立海防大臣,同時将台灣零丁建省,如许一来,有益于台灣的统领,也能够增长海防。左宗棠認為:台灣位置很是首要,它瓜葛到东南七省的平安,瓜葛到全局。左宗棠的這道奏折,获得了核准。由此,清代在台灣设立行省。
张家界人刘明灯:在台灣东北角留下闻名的“雄镇蛮烟”摩崖石刻
刘明灯(1838—1895年),清代武官,字照远,号简青,湖南张家界人。
1868年,刘明灯调台灣镇总兵,同治六年 (1867)冬季,刘明灯率军北巡淡兰,在距草岭顶前约一千米处的山腹間,突遇瘴雨,阴霾密布,黑雾满盈,不辨标的目的。刘明灯即书“雄镇蛮烟”四個大字,并命摩崖刻于巨石上,顷間,雾散雨停,有类神话。刘明灯书字刻碑,意在镇魔辟邪,安宁人心。再则,台灣孤悬海外,天高天子远,向被清廷視為戎狄化外之區。“雄镇蛮烟”也表現了刘明灯镇邊守土,报國立功,迟疑满志的豪放情怀。
据领會,在台灣东北角的贡寮乡一带,说到刘明灯“雄镇蛮烟”碑几近是妇孺皆知,家喻户晓。由于有了這块碑,這一带成為了游览胜地,日常平凡城市有人慕名造访,到了節沐日就更是人隐士海了,形成為了如今台灣一条热点的旧道游览路线。
吉首人杨岳斌:率海军横渡台灣海峡,镇守台南、淡水
杨岳斌(1822-1890),晚清名将,湘军海军统帅,原名载福,字厚庵,乾州直隶厅(今吉首市)人。
光绪元年(1875年),清代廷從新升引杨岳斌,命巡阅长江海军。光绪九年(1883年),法國侵犯军扩展侵犯越南的战役,并扰乱我东南沿海,杨岳斌受命會辦福建海防事宜,募集湘西健兒赴福建火线,加入反侵犯战役。十一年(1885年)正月,杨岳斌率兵勇十二营,于泉州渡海赴台灣,镇守台南、淡水,與法军作战。中法议和後,凯旅回湘。
慈利人孙開华:批示官兵击败法國侵犯军,获得“沪尾大捷”
孙開华(1840-1893),字赓堂,湖南张家界慈利人。清末台灣守军将领,抗法英雄。
光绪九年(1883),中法战役暴發,孙開华奉命于危难之际,统率捷胜三营渡台,主持台北防務。光绪十年,法國侵犯军攻击台灣。那時淮系将领刘铭傳以巡抚衔主持台灣军政,刘素知開华之勇略,命其率军戍守沪尾(今台灣淡水),觉得台北之屏蔽。開华集结兵勇,修建工事,增强练習,随時筹备迎击来犯之敌。敌情严重時,開华“日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,风夕露宿,不敢少休”。
後人评述,满清自有外侮以来,海上用兵,将帅能亲冒炮火破敌大捷者,以孙開华沪尾之战為首功。
“淡水唱,淡水欢,孙九大人坐台灣。法寇见他丧了胆,夹起尾巴一溜烟……”這是曾在台灣广為风行的一首民谣,以怀念昔時孙開华抗法之功,并有“台灣不成一日無孙”之说。為怀念這位民族英雄和淡水大捷,台灣淡水公眾每一年举辦怀念勾當。如许一名抵當外國侵犯,為捍卫寶島台灣作出重大進献的湖南人,永久玄關門款式,值得咱们怀念。
湘村夫曹志忠:挫败法军第一次登岸基隆作战
曹志忠(1840-1916),清末将领,抗法保台英雄,字仁祥,湘村夫。
1884年8月5日晨,法舰及四百余人迫近基隆港东海岸,從八時起头炮击基隆港各炮台。曹志忠率部奋勇抵當,炮弹持续射中敌舰,但因炮弹威力较小,未能赐與法舰致命冲击。法舰受挫後,操纵清军炮台只能直射的弱点,集中火力從侧面轰击。四小時後,炮台前壁被击穿,弹药库被毁,守军83人阵亡,清军堕入被动場合排場,被迫退守後山。曹志忠部挨近海岸,中距离有一小山,苦守不动,筹备决战苦战。法军见清军後撤,即派陆战队乘小艇登岸,占据大沙湾东侧高地,筹备继续進攻。不久,法陆战队两百余人沿海滨門路向基隆城進攻,直逼把守田寮港西侧高地的曹志忠堡垒。曹志忠身先士卒,带领两百余人出战,给法军迎头痛击,迫使其退却。
這一仗,法军大部門被歼灭,清军伤亡仅几人。法军第一次登岸战宣布失败。
娄底人杨昌濬:兴師动眾,抗法保台的“总後勤部长”
杨昌濬(1825—1897),晚清军事将领,字石泉,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(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區西阳镇)人。
光绪十年(1884年),中法战役暴發。七月三日,法國水兵突袭我闽江船舰,炮轰马尾造船坞。七月二十七日,清廷录用杨昌濬兼任闽浙总督并兼福建巡抚,领兵督防台灣。當日,杨即兴師动眾,率驻防在江南的湘军4個营、浙江1個营,由驻地江苏淮安启程赴闽,并派員赴湘招募兵勇10個营。
光绪十年(1884年)八月下旬,杨昌濬达到福州。時基隆失守,法军重点進攻台北。台北守将刘铭傳飞书垂危,杨昌濬闻讯心急如焚,當即挑唆兵勇,渡海声援,并派員由澎湖浅水小口输送饷械赴台,救济刘铭傳。玄月五日,台灣全数海口皆為法军所封闭,闽台交通彻底間断。杨昌濬以不凡的批示能力,严密摆设潜渡鹿港、新竹,包管粮械饷银的供给。他在福州、泉州、厦門,别离设立專門通报闽台信息的機构。十一月初,杨差遣認識台事的厦門富绅叶文澜,将闽饷12万两汇给台灣商人,转交台北刘铭傳,十仲春又向台灣汇送十余万银两,并增派湘军17营,弥补器械。至光绪十一年(1885年)仲春,清军全数顺遂渡台,终究挫败法军,确保台灣安全。
作為闽台战區抗法副统帅,杨昌濬虽没有亲赴台灣抗法,但他在福州兴師动眾,督辦後勤,做了大量事情,為抗法保台作出了重大的進献。
安仁人侯材骥:独肩重担保卫台防,屡次击退法军進攻
侯材骥,号仙舫,安仁县龙海镇人,生于清道光年間。
光绪八年(1882年),清廷放侯材骥担當台灣知府。刚巧法军加害,攻下基隆,军情紧急,而清廷派的钦差大臣與福建的巡抚、道台,相互扯皮,不賣力任,台防朝不保夕。
侯材骥独肩重担,冷静應战。军饷短绌,侯材骥劝谕台島绅商捐输达数十万银两;又征募侨居台島的漳州和泉州人参军,這些人勇悍善战,材骥把他们编為民團,协助官兵防御,法军進攻屡次,皆被團勇與官军击退。
法军進攻台灣终极未能得逞,被迫與台灣媾和,台灣得以顾全,金砙無损,侯材骥功绩卓著。有人劝他上报功勋,他说:“這是守土者應尽责任,何功之有?”
新宁人刘坤一:力主再战,否决割台
刘坤一(1830-1902),晚清军事家,政治家,湘军老将。字岘庄,湖南邵阳新宁人。
1895年4月,刘坤一得悉订定合同将成,果断否决割讓辽东半島和台灣。他说:"既經赔款,又须割地,且割完富未扰之地,無此法子。辽、台并失,南北皆危,并恐列國從今生心,後患不胜假想。如畏倭攻京城,不得已而出此下策,则關、津、畿辅均宿重兵,讵不成一战?"4月30日,刘坤几回再三寄督辦军務处,認為"宜战不宜和"。
5月2日,光绪核准《马關公约》。5月5日刘坤几回再三奏,阐明日本"若得辽、台,如附两翼,中國必有噬脐之祸。辽、台與倭该國联成一气,日趋富强,未来即求援西洋各大國,亦無能制其死命。是此订定合同一成,惟任倭随心所欲,贻患無限,那堪假想"。
刘坤一對清廷将台灣拱手相讓,很不甘愿宁可。29日致函台灣巡抚唐景崧,鼓动勉励他想法保住台灣。并暗示"愿登高一呼,远為同声之應……但属力所能至,無不极力勉為"。并派幕僚易顺鼎"持函渡台",傳达支撑之意。他還暗示愿從物資上支援刘永福在台抗战,只是因為清廷從中作梗,没法兑現。
湘潭人黎景嵩:新竹一战斩倭寇千余人
黎景嵩,字伯鄂,号宪甫,生于1848年。
在湘潭,提起黎氏家属,信赖無人不知黎氏八骏。而抗日名将黎景嵩却少有人知。他的家属属于湘潭黎氏家属的此外一支,與黎氏八骏共曾祖父。
“國度地皮,岂可等闲以尺寸讓人”。积贫积弱的晚清封建王朝逐步衰败,西方列强明目张胆,屡屡犯台。但中國人不肯做“犬羊之奴”,抖擞保台御侮,湘潭人黎景嵩就是此中的代表人物。
黎景嵩入仕後历任厦門、基隆同知,1894年任台南同知,1895年(乙未)任台灣知府,理中路营務处,賣力抗日。那時清當治療關節炎,局與日本签定《马關公约》,割讓台灣。黎景嵩率台灣公眾抖擞抵挡,戍守中路。同年5月,日军于基隆登岸,清捕蒼蠅神器,兵溃败,時任台灣巡抚的唐景崧逃回厦門。台中战事日紧,黎景嵩與副将杨再云(系黎景嵩從湘潭老家带去台灣的侄兒)率2000人驻新竹、苗栗間,以抗击日军南下,當場募勇成14营,称“新楚军”。在新竹大甲溪、彰化巨细数十次战,重创日军。此中新竹一战斩倭寇千余人。黎景嵩對日军入侵台灣满腔怒火,曾致书家人:“拟统率所部前去,拒敌立勋,拼一决战苦战”。战前,黎景嵩與刘永福(代理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後,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灣带领抗日。)沥血以誓,互為呼應。
岳阳人刘璈:有清二百年来,守台第一能臣
刘璈,清代大臣,字兰洲,湖南岳阳人。
植牙價格,
刘璈在台灣任上,兴黉舍,招開垦,理冤狱,整理盐茶和煤矿税務行業,很有政声。
获授署台州知府後,他修缮郡城,加厚加高府城,開浚东湖,城内置检阅場、巨细校場、炸药军火等局,建议督抚将黄岩总兵移驻海門,增强了台州海防,并派游击守备据势驻守,一時台州军备寂然。他最值得後人歌颂的功勋是在台灣大兴文教。建學堂、设义塾、筹足辦學經费,民國《台州府志》也赞道:“由是台之文教乃大振。”闻名經史學家、教诲家、黄岩举人王棻在《前台州知府刘公祠堂记》中写道居家裝潢:“前明二百七十余年,守台者六十余人,治绩以谭襄敏公(按抗倭名将谭纶)為最;入國朝二百四十余年,守台者五六十人,以刘公治绩為最。”
汉寿人易顺鼎:数次请战,自筹军饷,两赴台灣
易顺鼎(1858~1920)清末官員、诗人,寒庐七子之一,龙阳(今湖南汉寿)人。
1894年中日甲午战役暴發,易顺鼎投笔當兵。1895年,清當局签订丧权辱國的《马關公约》,拟割讓台灣。易顺鼎搏命向朝廷上疏,极论辽东、台灣位置的首要性。
不久,他听到時任台灣巡抚唐景崧等人拟率军苦守寶島的动静後,刻意赴台灣加入战役。他日夜兼程返回兵营,强烈请求赴台抗日。
他掉臂友人和刘坤一的劝阻,服装成海員的妆束,乘英國爹士利号汽船夜渡来到台南,為驻守台南的刘永福操持抵當日军。那時基隆台北丢失,丘逢甲守台不力也已内渡。這時候竟然有位道台大人易顺鼎從大陆渡海而来,對刘永福和對峙抗日的台灣军民,無疑是极大鼓动。台南100多名文官武将,以刘永福和易顺鼎為首,沥血以誓,“誓同苦守,不愿事仇”。
因军饷没有下落,易顺鼎又回内地张罗军饷。操纵各类渠道,筹集到白银15万两(一说万余两)带往台南。日军進逼台南,易顺鼎明知恪守艰巨,却依然等待改变危局。為此,他留连不忍拜别。内地亲友不见易顺鼎的踪迹,乃至痛撰挽联悼念就义忠魂。老友张之洞和陈三立等察知實情,前後数次函電敦促他返回内地,易顺鼎见大势已去,没法挽回,不得已才返回厦門。
苗栗有座“昭忠庙” 敬奉在台灣捐躯的三千湘军英魂
除這些湖南籍名将名臣,另有一多量湖湘後辈為捍卫台灣抛头颅、洒热血。
1884年中法战役時代,数千名湘军将士渡海赴台,與台灣同胞同仇人忾,共御外侮,用生命保卫中國國土和主权完备,保護台灣和平與安定,特别在捍卫苗栗時,五千多湘军战死三千多人。現在台灣的苗栗县卓兰镇另有座“昭忠庙”,敬奉着120多年来為捍卫故國國土捐躯在苗栗的3000多名湘军的英魂,這也是湖南和台灣两地同胞骨血情深的汗青见证。
向這些优异的湖湘後辈致敬!
(圖片来历于收集,若有侵权请接洽小编删除) |
|